親職教育分享--我家有個「不想吃」的孩子,怎麼辦?

2009102117:52

文章轉載自-董氏基金會

 

我家有個「不想吃」的小孩,該怎麼辦?

 

 「不想吃」對身體健康與成長的影響

1.   長期營養攝取不足的孩子,容易造成生長遲緩,身高、體重和同年齡孩子相比,會有明顯的差異。

2.   抵抗力比較差。營養不良孩子易成為各種傳染病高危險族群。

3.   注意力不集中。鐵質、蛋白質等營養素攝取不足,容易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,不易沉靜與不易理解,言記發現,只要補齊營養素,短短的一到兩個月,孩子的學習能力可以明顯改善。

4.   情緒不穩定。鈣質除幫助骨骼和牙齒發育外,也是神經傳導的重要因子,缺乏時容易情緒不穩,攝取充足鈣可讓孩子睡得更好、情緒更穩定、增加整理學習力。

 

為何孩子會「不想吃」?

1.   孩子從小對食物的興趣就不高。

2.   運動量少的孩子,熱量消耗較少,比較不易餓,相對的食物需求量不高。

3.   常生病的孩子,通常食慾也較其他同年齡孩子來得低,攝取量不足,抵抗力就愈低。

4.   孩子對食物選子較為固執或挑剔,或製備的食物太鹹、太辣、泰酸等。口味不習慣就不願意接受。

5.   吃飯時間氣氛不愉快,孩子覺得有壓力,造成對吃飯的恐懼。

6.   吃飯時間容易分心、坐不住,想看電視或想玩,寧可不吃飯。

7.   吃一頓飯的時間愈久,食物變涼,反而會造成食慾更差,吃一點點就飽。

 

改善方式1:改變進食方式

1.   選擇營養密度高的新鮮食材,例如:將肉丸子內加入紅蘿蔔、高麗菜,玉米龍湯加入牛奶、火腿,如果孩子喜歡優格類製品,也可以加些優格、葡萄乾、適量核桃、一點點蜂蜜,兼顧口味和營養。

2.   經常變化菜色或烹調方式,增加孩子用餐的興趣。也可以挑新鮮、香甜、易咀嚼的食材互相搭配、配色。

3.   因為孩子食量少,將所需的食物依孩子的食量,分配到5-6餐,利用點心補充營養。例如:紅豆湯、綠豆麥片粥、蘿蔔糕、豆花、核果類、水果,也可選用五穀根莖類的製品搭配優良蛋白質的食物方式做為點心。提供的點心為補齊正餐不足之營養素為主,切勿給予零食。

改善方式2:改變生活方式

1.   如果因為身體不適、感冒,或是原本抵抗力就不佳,出現短暫食慾不佳,則應避免孩子暴露在高傳染環境中。找機會讓孩子多曬太陽、吸新鮮空氣,才不會因重複感冒而影響食慾。

2.   適度增加運動量:吃得少的孩子,多半不喜歡動,適度的運動消耗體能,容易產生飢餓感,可促進食慾。

3.   建立孩子對食物接受度。多數孩子對「吃飯」感到有壓力,是因為吃飯時間父母關注的態度,給予孩子巨大的壓力。讓孩子在輕鬆、無壓力下,對食物或「吃飯」不會感到陌生、害怕或抗拒。或透過故事劇情傳遞飲食觀念,解決孩子拒食的問題。

改善方式3:增加用餐參與度

1.   檢討家中吃飯氣氛,讓孩子覺得吃飯不是一種壓力,可在餐桌上聊聊生活趣事,亦可聯絡家人感情。

2.   透過參與感,讓孩子對「吃」感興趣。例如:給孩子專屬的碗、筷子、餐盤等,或是讓孩子參與,邀請孩子一起買菜,也可以偶而安排其他孩子一塊用餐,新的改變讓孩子感到新奇,也會增加食慾。

3.   嘗試與孩子共同準備食物。例如一同用海苔片、蛋皮等各類食物包成飯卷,切段食用,增加趣味性。